首页 > 资讯 > 健康环境 > 正文

森林关乎绿色经济的命脉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02日

森林关乎绿色经济的命脉


森林是一个国家必须要拥有的也是最基础的财富,它对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经济都会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森林是基础的国民财富

2012年6月的“里约+20峰会”,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会议认为200年来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失误是“资本误投”,主张今后重点投资森林、草原、海洋、有机农业、淡水资源、可更新能源及其后续产业领域等“自然资本”,把这些自然资源培育成绿色产业,作为财富源泉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也有很多例子说明基于自然资源的产业,可以做的很强大,并可永久性地供养人类在一个美好环境里生存。

我国的森林资源如果按照科学经营30年,就可在国土上造就一个丰厚的森林财富层,由它产生的绿色GDP,不一定低于黑色经济。我们需要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背景下,理解和规划未来的森林发展。有学者为此提出过大林业观。此间的林业专家形成的共识是:

森林是基础的国民财富;森林是基础的国民福利;

森林是基础的国民安全;森林是绿色经济的基础。

绿色经济没有森林就没有“绿色”,气候变化没有森林更会恶化,生态文明没有森林就不文明,美丽中国没有森林就不美丽。

与发达国家的国土环境相比,我们的森林相差甚远。森林不振,是现代中国之殇。中外森林定义不同,森林发达国家的经济林、柳杨桉树等工业原料林、散生树木和极小单片林木,不列入森林。建成一个“动态稳定的全国森林生态大系统”(原林业部部长雍文涛从事林业的终生体会),是我们这一两代人不可推卸的民族责任。

用近自然理念培育多功能森林

从事多年林业研究的专家侯元兆列举出的前车之鉴是:德国为了纠正历史上因大力发展人工针叶纯林而犯下的错误,不得不再把这些人工纯林“转变”成“近自然林”,近自然育林的理念也由此产生。近自然育林的兴起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工成本倍涨,逼迫林主寻求低成本育林。日本当年学习德国,也大力发展人工纯林(柳杉),日本后来的人工成本,也导致柳杉采伐失去了经济可行性。

法国因祸得福,其他欧洲国家多是这样。也就是说,那些营造大量人工纯林的国家和保留了天然次生林的国家,后来都殊途同归。近自然育林的巧用天力、低碳投入的优越性,非常符合绿色发展理念,它还是林业上道法自然的最高境界。近自然育林的产物近自然森林,自身具有无可比拟的生态稳定性和对于未来的适应能力,并可响应人类多样化需求。

专家的共识是,近自然育林应当成为我国多功能森林建设的指导理论。它可以规避像德国的教训,采用近自然育林理念就可以规避这样的弯路。

高度重视保护乡土树种

专家认为,要明确是否所有的森林都经营,经营的目标、目的是什么,是实施常规经营还是目标树经营(就是在林分中优选一些树木重点培育);还要明确对现有人工林往哪个方向经营,对现有的次生林是继续“改造”还是“转变”等。

专家指出,应重点关注经营以后会明显增加生态经济效益的那些林分。目标树经营体系,是培育稳定、健康、低碳森林的基本技术体系,这样的森林资源是国土森林生态系统的中坚,也是国家优质大径材的主要来源,我国应当在实验示范的基础上推广。为此应首先培育若干示范区,例如已有规模化实验的木兰林区。

专家说,对于那些以防护为主的现有人工纯林,应当推行“近自然转变”,逐步转向以乡土树种为主并使其具备自我更新的能力,让它们不再过分依赖人类“保姆”而主要靠自身生存和演替。

专家认为,天然次生林(低质矮林、中林和乔林),应从其起点类型出发,经近自然转变,最终变成优质乔林,尤其是不能再“改造”(砍除重造)了。二十多年来,我们淡薄了树种的概念,即便是今天的造林和经营,动辄瞄着那几个树种。森林经营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高度重视保护乡土树种。

研究发现,自从提倡森林经营以来,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全面割灌、幼树修枝、一次性疏伐到位、伐除乡土树种,以及林下高密度补植等错误行为,这样的经营行为浪费投入,危害森林,应尽快引导。

我国1.75亿公顷的森林资源中,大约有次生林0.8亿公顷(矮林、中林和低质乔林)。这样的次生林,任其自由生长,两三代人都不会受益,但通过经营却可以把这个进程缩短为几十年。培育我国雄厚的森林财富的一个重点,应当是这些次生林。在多功能森林的培育中,纯天然或纯人工林都不应成为追求目标。追求的应该是符合人类需要、能够为人类服务的可持续的自然资源。

大家对以上问题都清楚了吗,希望这些内容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