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原创播报 > 正文

止咳化痰误区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02月10日

日前,记者在在公布的中国家庭止咳误区报告上获悉,在600多份调查问卷中,近七成受访者存在用药不及时的情况,对咳嗽的治疗存在较多误区。对于止咳了解并不全面。

误区1:咳嗽是坏事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与总结发现,受访者普遍对咳嗽理解不透彻,41.1%的受访者将咳嗽视为一种疾病,认为它是不好的。

据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临床部副主任张挪富教授介绍,其实咳嗽本身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当呼吸道受到刺激时人体的一种防卫反应。

咳嗽分为干咳和湿咳,干咳是指没有痰的咳嗽,它往往由于喉炎、强烈气味、大哭、吸入异物等因素刺激呼吸道所导致;湿咳是指有痰咳嗽,需要通过咳嗽把体内的分泌物排出。干咳有可能转变为湿咳。

咳嗽所产生的呼气性冲击动作,把咽喉内的痰等分泌物排出体外,起到的是帮助清除呼吸道内各种“脏物”的作用。

误区2:咳嗽扛一扛也能好

张挪富教授说,很多人认为咳嗽不需要及早用药,扛一扛就过去了,因此既不看病也不服药,最后导致久咳不愈,发展成慢性甚至更严重的疾病。

调查中有39%的人表示久病成医后会选择自行调理,更有40.7%的人不会去看医生,选择“忍一忍,扛过去”。

对此,张挪富表示,在有痰咳嗽早期便及时使用祛痰药溶解排痰,以减少呼吸道所受的刺激,防止继发细菌感染,及时遏制病情的发展,加快疾病的痊愈。

误区3:混淆祛痰药和镇咳药

调查中仅有5.1%的受访者清楚知道镇咳药和祛痰药在治病机制上的区别;同时,更有七成受访者在使用咳嗽药前不会一直关注其具体成分,这容易导致患者在镇咳药和祛痰药的选择上出现偏差。

在碰到咳嗽时,很多人更习惯于快速镇咳,把咳止住,但却不知强行服用止咳药,会导致痰液滞留在吸道内,引发二次感染,导致肺炎等更严重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张挪富表示,针对有痰咳嗽,应该先化痰再止咳,并且选择服用含黏液溶解药成分的祛痰药,能使稠厚的痰液黏度降低,便于咳出,从而有效帮助疾病的痊愈。所以,了解咳嗽的制病机制后,才有能力分辨合适的咳嗽药成分,避免错误用药。

误区4:滥用抗生素

调查中发现,有80.2%的受访者会在咳嗽时选择服用抗生素,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咳嗽就是有炎症,需要服用消炎药(即抗生素)”。事实上,有12.8%的样本不清楚抗生素针对的是何种原因引起的咳嗽,更有57.5%的样本误认为抗生素针对的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咳嗽。

“很多人一咳嗽就用抗生素。其实,抗生素针对的是细菌感染,而不少急性咳嗽如感冒引起的咳嗽往往是病毒感染引起,盲目服用抗生素不仅不能治病,反而会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当真正发生细菌感染时,药物就有可能失去疗效。”张挪富纠正到。

误区5:中药比西药好

在选择是用中药或西药治疗,大多数人会将药物的毒副作用作为选择的重要指标。在此次调查中,38%的受访者在咳嗽时会优先选择中药,比优先选择西药的人(28.4%)高出近10个百分点。有45.7%的受访者认为西药副作用大;相反地,超半数受访者认为中药治疗温和,23.6%的样本认为中药没有副作用。

怎样评价有没有副作用?张挪富说,因为研究做得少,中药的成分是什么并不知道。相较之下,西药的成分都会有明确标明,有副作用就写上。对什么有副作用,中药是不写的,但不写不代表没有。

误区6:止咳化痰治疗偏爱用偏方

经过对中国家庭偏方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将近八成的受访者寻找并服用过偏方,受访者普遍认为“偏方”是民间智慧的体现,值得相信,持这一观点的人超过半数,还有近24.8%的受访者认为偏方温和且安全。

对于用“偏方”治疗咳嗽,张挪富表示对于急性咳嗽(持续时间在3周以内)的患者,用“盐蒸橙子”、“冰糖雪梨”等一些止咳偏方,有些的确有一定的基础原理和微弱的保健作用,但治疗咳嗽的针对性不强,只能作为辅助治疗。

但同时,所谓的“偏方”鱼龙混杂,有些“偏方”甚至反而会加重病情,因此如果一味地相信偏方,拖延了治疗,反而会得不偿失。有可能会是得其反,加重病情,从而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