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2014》发布。报告预测,2017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就将出现当期收不抵支的现象,到2024年就将出现基金累计结余亏空7353亿元的严重赤字。对此,专家建议,应严格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趋势,以防止因各级财政支出压力过大导致的“医疗费用社会经济危机”在国内上演。
医保基金是百姓看病的“救命钱”,一旦持续性入不敷出,压力与后果不难想见。
2011年,面对北京医保收不抵支的传闻,人社部曾慷慨表态称:医保基金支付原则为“以收定支、略有结余”,不会出现收不抵支的情况。不过,世易时移,这两年,有关国家医保资金“穿底”的风险,已不再是敏感而忌讳的话题。譬如,在不久前召开的第八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上,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介绍说,从2013年的情况来看,全国有225个统筹地区的职工医保资金出现收不抵支,占全国城镇职工统筹地区的32%,其中22个统筹地区将历年累计结余全部花完。在居民医保方面,2013年全国有108个统筹地区出现收不抵支,医保资金已经不堪重负,而且现在各项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增长率均超过了收入增长率。
一句话,“医保基金之虑”或不是耸人听闻的传说。医保支出的压力,主要源于保障水平提高后的医疗费用暴涨以及增收压力难以纾解的叠加。老龄结构的问题,经济环境的倒逼,体制改革的成本……凡此种种,都可能让医保蓄水池出现“枯水期”的情况。
赶在医保基金收不抵支之前,可以做点什么?思考这个问题,总比等着“穿底”后补漏更有意义。未雨绸缪,好过亡羊补牢。一则,堵死“跑冒滴漏”是当务之急。眼下,一方面是医保资金捉襟见肘,另一方面是救命钱在“大处方”里四处打酱油。收费不合理、保费滥用现象并存,加剧了医保资金收支上的失衡。生活中,看看医保卡的命运,基本就能窥见医保资金管理效能上的端倪。眼下岁末年尾,医保卡依然“很忙”,忙着滥刷滥用,忙着投机套现。如果医保资金常年得不到有效监管,“危机”就不仅仅是个赤字问题那么简单。
二则,医保资金内部“冷热不均”亟待逆转。2015年初,人民日报揭示了一个怪现象:一边是人们看病自付费用节节攀升,统筹基金快不够用了;一边是巨额资金在个人账户上“沉睡”—人社部2013年度统计公报显示,城镇职工医保个人账户积累资金达3323亿元,专家预计该数字2014年度将突破4000亿元。这是“统账结合”的医保基金内部两块资金使用上的失衡。结果呢,医保统筹基金使用率很高,个人账户资金却一直“沉睡难醒”。资金在贬值,风险难共济,医保资金管控制度改革,恐怕已是箭在弦上。
此外,在尽量不增加公民个人负担的前提下,明确地方部门的兜底责任,也是当务之急。譬如从去年伊始,实施了13年之久的《广州市社会医疗保险条例(2001年17号令)》被新版条例所取代。新条例明确了政府将负责兜底承担各项医保基金存在和已出现的风险。“在加大投入医保事业的同时,一旦基金收不抵支,由各级人民政府财政补贴”,这样的思路,也许当成为权力自觉、财政自觉。
当然,提高个人缴费比例、提高报销起点等,也许“速效”,却多“内伤”,不到万不得已,应慎用戒用。管好用好既有资金,强化地方财政兜底责任,这是赶在问题真正出现之前可以做的暖心之举。
相关阅读